说起前秦丞相王猛,现在网络上动不动就是“功盖诸葛第一人”,功绩盖过诸葛亮、王佐全史第一,这得是多高的评价。
那这句话从哪冒出来的呢?晋书里面肯定是没有的……
编者查了查,此评语最早出自金代文人赵秉文的《滏水集》,但这一观点在史学界并未得到多少认同,也未激起多少水花,直到近代。
先是台湾史学家柏杨先生在现代语译《资治通鉴》(1985年)中高度评价王猛:王猛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,在他之前有诸葛亮,之后有王安石。诸葛亮欠缺军事上的成就,王安石欠缺强大的支持,所以王猛得以独展长才,把一团乱糟糟的流氓地痞、土豪恶霸,硬是凝成一个整体;不但国泰,而且民安……猛乃超越诸葛亮的人。
后是记者江永红在1996年出版的传记小说《王猛》序中直接将传记主角王猛定为“功盖诸葛第一人”。
不过同样,这句话在出版后的十余年中,基本没什么影响力,也未掀起任何波澜。
展开剩余92%事情的转机,大概发生在2006年。《易中天品三国》系列风靡一时,网上首次出现了一大群夸大诸葛亮不知兵、“后勤部长”的亮黑。他们普遍喜欢拿王猛的成就去diss诸葛亮,但王猛又是个冷门人物,于是就有人就去找书补历史——钱世明的《王猛演义》太不严肃了,再翻,翻出了江永红《王猛》这本书,然后就把《序——王猛:功盖诸葛第一人》的前半部分给原封不动的搬上了网络。
在2011年12月左右,这句话被百度用户“辰猫暮雪”(存疑)加入到“王猛”的百科词条中。并且这一评价至少在2016年还存在,现在是没有了。
这就是“功盖诸葛第一人”的来龙去脉。
客观的讲,有如此多的人拿王猛去diss诸葛亮,本身就说明了王猛的优秀,二者有比较的资格,而同样诸葛亮被王猛碰瓷,也反证了诸葛丞相的标杆作用,以及他的伟大。
今天我们就从战功、治国、谋略、完成难度、历史地位五个维度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,看一看这句评语到底是言过其实,还是恰如其分?
一、战功:统一北方与六出祁山的军事成就
王猛军事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辅佐苻坚统一北方的过程中,其灭前燕之战堪称经典:太和五年(370 年),王猛率六万秦军伐燕,先是以地道战攻克晋阳,继而在潞川决战中以“破釜弃粮”激励士气,大败慕容评三十万燕军,“俘斩五万有余”,最终成功灭燕,得郡157、户246万。此战中,王猛灵活运用心理战与分化策略,展现了卓越的战场指挥能力。此外,他还于建元三年(367 年)以“围点打援”战术平定苻柳叛乱,并通过外交施压迫使前凉张天锡臣服,实现了北方的基本统一。
相较之下,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取得局部胜利,比如建兴六年(228 年)首次北伐,以“声东击西”之计出祁山,迅速拿下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,迫使曹魏震动。但受制于蜀汉国力与曹魏的坚壁清野,始终未能突破关中防线。街亭之败导致首伐功亏一篑,而建兴九年(231年)的卤城之战虽破司马懿,但仅“获甲首三千级”。其南征虽平定南中,但更多是政治安抚,军事规模有限。
另外,从军事理论贡献看,诸葛亮留下《兵法二十四篇》、《将苑》等军事著作,发明八阵图及木牛流马等军事器械,王猛则未见系统军事理论传世。
对比分析:王猛在实战中展现的指挥艺术更为突出,军事成就以灭国拓土为标志,直接改变了北方政治格局;而诸葛亮在临阵指挥上确实是其短板,谨慎有余进取不足,且北伐更多是战略牵制,未能突破地缘限制。从战果看,王猛显然更胜一筹。
有人可能会拿对手质量来说事,确实,王猛无论是打慕容评还是劫掠前凉还是击败张天锡,对手都是些菜鸡(最起码是名不见经传),但不代表虐菜就没水平,韩信打陈余魏豹也是虐菜,但表现出了卓越的谋略才能。另外前秦未统一北方前,对手体量都比它大,而诸葛亮对手质量高(其实也未必多高,曹真、郭淮和司马懿也是沾了演义的光)却没什么战果,综合来看应该还是王猛军事水平>诸葛亮。
二、治国:法治革新与经济振兴的实践路径
王猛的铁腕改革以“严刑峻法”著称,其核心举措包括:
1、打击豪强:任始平令时,鞭杀不法县吏,旬月间处决二十余权贵(如太后弟强德),迅速扭转“豪右纵横”的局面;
2、选贤任能:废除九品中正制,推行“无才不任”的考核标准,提拔寒门士子如邓羌、郭庆等,形成高效官僚体系;
3、经济复兴:通过“偃甲息兵,与民休息”政策恢复农业,兴修水利(如引泾灌溉),并推行“开山泽之利,公私共之”的资源共享制,使前秦“田畴辟,仓廪实”;
4、民族融合:推行“散其部落,分土定居”政策,“徙关东豪杰及杂夷十五万户于关中”,同时废除胡汉分治,鼓励鲜卑、羌与汉通婚,设立太学,推动“典章法物靡不悉备”的文化整合。
诸葛亮治蜀以则以法制建设见长,《三国志》载其“科教严明,赏罚必信”。建兴元年制定《蜀科》,强调“赏不遗远,罚不阿近”,曾因马谡失街亭挥泪斩之,并自贬三级以明军纪;经济上,设立司盐校尉、司金中郎将推行盐铁专卖,同时发展蜀锦产业,修复都江堰,兴修“诸葛堰”等水利工程,使蜀汉在夷陵惨败后迅速恢复。但蜀汉始终受困于人口劣势,制约了发展空间。另外诸葛丞相以身作则杜绝贪腐,自报家产“桑八百株,薄田十五顷”,被陈寿誉为“开诚心,布公道”。
对比分析:王猛的改革更具突破性,尤其在民族融合与官僚体系建设上成效显著;诸葛亮则在法治执行与经济调控上更为精细。但前秦疆域远超蜀汉,且民族成分复杂,王猛的治国难度无疑更大。
三、谋略:金刀计与隆中对的战略思维
王猛的权谋以“诡谲狠辣”著称,典型案例是“金刀计”:建元六年,他利用慕容垂之子慕容令的思乡之情,伪造其父的金刀密信,诱使慕容令叛逃前燕。此计虽未直接诛杀慕容垂,却成功削弱了前燕的核心力量,如果慕容令不死,就不会有慕容宝参合坡惨败。
王猛的战略布局聚焦北方统一,其“先取关陇,再图河北”的战略规划精准把握了十六国的地缘格局。灭前燕后立即将慕容贵族迁至关中,有效预防了辽东复国势力。临终前更是预见性指出“晋虽僻处江南,然正朔相承,人心归附,未可近图”,劝阻苻坚南征,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。
诸葛亮的战略规划集中体现在《隆中对》构想。他在隆中对中提出“跨有荆益,东联孙权,北据汉沔”的三分天下之策,关羽失荆州后,又被迫采取“东和孙权,北伐曹魏”的被动策略。其北伐虽以“复兴汉室”为旗号,但本质上还是“以攻代守”的防御策略。
其政治智慧则主要体现在托孤辅政上,建兴五年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提出“亲贤臣,远小人”的用人原则,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用十几年时间摆平了李严,整合了内部。其“开府治事”模式开创权臣辅政典范。
但《三国志》评其“治戎为长,奇谋为短”,街亭用马谡、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等决策存在争议。
对比分析:王猛的谋略更注重短期实效与权谋斗争,诸葛亮则长于长期战略规划。若论权谋机变,王猛完胜;若论战略眼光,诸葛亮略胜。
四、完成难度:君主素质与国力基础的客观制约
苻坚前期堪称“雄主”,他给予王猛“军国内外大事的裁夺之权”,甚至称“朕之于卿,义则君臣,亲逾骨肉”(比刘备的鱼水之欢更胜一筹)。这种信任使王猛得以放手改革,如诛杀氐族豪强樊世时,苻坚公开支持道:“必杀此老氐,才能整肃百官”。然而,苻坚仁德太过,不用王猛之言,对一干降将毫无防备,终致淝水之战后,前秦顷刻间土崩瓦解。
有些人可能对金刀计颇有微词,说王猛作为被倚重的臣子,劝说他的君主,一个以仁德为立命之本的人去杀其他有能力有威望的臣子,操作很有问题。实际上无论从最终的结果来看,还是站在王猛的立场去考虑,都没大问题(品德不在考虑范围之内),没有金刀计,慕容垂姚苌也必反,你看慕容凤和朱序,苻坚对他们那么好不也没卵用,另外王猛还劝他杀男宠慕容冲,苻坚也没听,最后间接死在这个面首身上。苻坚是个好人,但绝对不是个好领导人。
有人还拿萧何举荐韩信与王猛害慕容垂相比,但要知道,韩信草民一个,处处碰壁,给他一个大将军就会感激涕零(最起码在创业阶段),而慕容垂是前朝皇室后裔,地位本就尊崇,还被前秦灭的国。这样的人设岂非定时炸弹?
有人可能会说,王猛的平台比诸葛好的多,实际上是半斤八两。
苻坚对王猛是“朝政莫不由之”,支持力度很大,但也有不听的时候,比如对慕容垂、慕容冲,面对这种情况,王猛也没办法,毕竟苻坚不是任人摆布的主。
而刘禅对诸葛亮“政事无巨细,咸决于亮”、“政由葛氏,祭则寡人”,如果不是诸葛亮品德无双,他在蜀汉就是太上皇。就决策来说,刘禅对他并未形成实质掣肘。诸葛亮之难在于要平衡蜀汉内部各派势力,要顾惜刘禅这个义子干儿的面子和感受,自缚了手脚。
再说国力,蜀汉确实弱,诸葛亮执政时仅有益州一州,面对的却是曹魏九州之地。首次北伐时,蜀汉总兵力约10万,仅为曹魏西线守军(约20万)的半数。《晋书》记载,蜀汉灭亡时仅“户二十八万,口九十四万”,还不到曹魏445万人口的四分之一。
而前秦实际也没好到哪里去。王猛执政时,前秦刚经历了苻生三年的残暴统治,地盘也仅有关中一地。灭燕时关中人口不足200万,仅为前燕(约800万)的四分之一。前秦全国总兵力约15万,而前燕是40万大军,还不是举国之兵。世人认为前秦强大,在于淝水之战的“抽鞭断流”,但那是在统一北方后。前秦的基本盘并不比蜀汉强,当然比三顾茅庐时强太多,但那不是诸葛亮的功劳,而主要是法正、刘备之功。
对比分析:王猛的改革依赖苻坚的信任,但其成果也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付诸东流;诸葛亮权利更大,但背负的责任感也更强,其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维持蜀汉政权,完成难度略高。
五、后世评价:民族立场与历史定位
王猛因效力氐族政权,后世对其褒贬不一。支持者如司马光称其“文武兼资,一时之杰”,认为其统一北方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;批评者则认为其“有失民族大义”,如《晋书》虽肯定其才能,却称其“为人过于狠辣”。这种争议源于其汉人身份,尤其在“华夷之辨”浓厚的宋明时期,王猛的历史地位受到一定削弱。
而诸葛亮则因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忠诚形象,被历代统治者推崇为“良臣楷模”。杜甫的“两朝开济老臣心”,更是将其塑造为“智绝”与“忠绝”的化身。其“治蜀十二策”被视为古代法治典范,而《出师表》更成为儒家伦理的经典文本。这种“圣人化”塑造使其历史地位远超王猛。
这点从武庙的排位上也能看的一清二楚,诸葛亮是武庙十哲之一,而王猛之只是七十二将之一,与关羽张飞同列。另外丞相还是史上唯二入文武庙之人。就为相做文臣这一点,诸葛亮已经是极限了。
对比分析:王猛的评价受民族立场影响较大,诸葛亮则因符合传统儒家伦理而更受推崇。若论实际成就,王猛在统一北方与制度革新上贡献更大;若论文化影响力,诸葛亮更胜一筹。
结论:功盖诸葛的历史争议与客观定位
王猛与诸葛亮均为“治世之能臣”,但两人的历史使命与成就路径差异显著:
战功:王猛以灭国拓土实现北方统一,诸葛亮以战略牵制维持蜀汉存续;
治国:王猛的改革更具突破性与全面性,诸葛亮的治理更精细与稳健;
谋略:王猛长于权谋与战术机变,诸葛亮精于战略规划与政治智慧;
完成难度:王猛依赖君主信任却受其决策影响,诸葛亮在资源匮乏中自感责任重大;
历史定位:王猛因民族立场争议被部分否定,诸葛亮因忠诚形象被神圣化。
若以“事功”论,王猛用14年时间辅佐苻坚统一北方,效率成就都高于诸葛亮27年经营益州;但若以“影响”论,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符号,其历史地位难以撼动。“功盖诸葛第一人”的评价,更多是对王猛能力的肯定,而非对诸葛亮历史地位的否定。
发布于:陕西省股票杠杆开户平台,股票配资专业网,好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