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日,湖北第二师范学院“志远”志愿服务队的20名队员奔赴黄冈市罗田县,开启为期七天的板栗产业调研之旅。素有“中国板栗之乡”美誉的罗田,板栗种植历史逾千年,如今全县板栗种植面积达50万亩,年产量稳居全国前列,是县域经济的“黄金产业”。此次调研源于团队对“特色农产品如何撬动乡村振兴”的深度思考——队员们希望以实地走访为基,探寻科技、种植与基层治理在产业发展中的协同路径,为破解产业瓶颈贡献青年方案。出发前,团队已联合涉农专业教师制定调研提纲,聚焦“智慧升级、种植革新、产销协同”三大方向。
首站调研聚焦大别山农业智慧园。刚入园内,阵阵板栗清香与机器运转声交织,全自动清洗线上,板栗经高压水流冲刷后进入风干环节。“这条生产线每小时能处理3吨板栗,相当于50个工人的工作量。”园区技术总监李工指着智能监控屏介绍,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湿度、温度等数据,“通过物联网技术,我们能精准控制加工环境,次品率从15%降到了3%。”在产品展示区,队员们被造型精巧的板栗酥、板栗蛋白粉吸引,李工拿起一盒礼盒装产品说:“传统板栗卖价每斤8元,做成礼盒后溢价3倍,去年电商渠道就卖出了2万盒。”而在电商直播中心,主播正对着镜头展示新鲜板栗,后台数据显示单场直播最高带货120万元,“线上销售占比已达40%,彻底打破了地域限制。”
告别智慧园,队员们深入骆驼坳镇的板栗种植园。山间栗树成林,翠绿的栗苞间点缀着成熟的棕黄,农户们正用长杆敲打枝头。有着20年种植经验的刘大伯教队员们辨认成熟栗苞:“外壳开裂露出棕褐色果仁,才算真正熟透,甜度能达到18度。”他指着树下的防草布说:“这布能抑制杂草,还能保持土壤湿度,一亩地能少除3次草。”队员们注意到,部分栗树树干上缠着胶带,刘大伯解释:“这是防虫害的‘物理屏障’,比打农药环保,板栗更受收购商欢迎。”当被问及收入,刘大伯算起账:“以前亩产不足300斤,现在用了新种苗,亩产提到500斤,加上合作社统一收购,一年能多挣1.2万元。”
展开剩余52%最后一站,队员们来到三里桥村委会。村主任郑主任带着队员们参观村集体的板栗合作社,墙上的“产业分布图”清晰标注着全村3200亩板栗的分布与品种。“我们2019年成立合作社,现在入社农户有187户,统一提供种苗、技术和销售。”郑主任说。随后的座谈会上,村民们打开了话匣子:“虽然有合作社,但年轻人还是不愿意留,农忙时得从邻县雇人。”“板栗储存难,要是赶上雨天,一天就烂掉几十斤。”“外地客商总压价,咱们自己没定价权。”队员们边记边与村民探讨,提出“开展短视频培训拓宽销路”“建立村级板栗保鲜库”等建议,让在场的人连连称好。
七天的调研落下帷幕,“志远”服务队整理出满满5本调研笔记:大别山农业智慧园展现了科技对产业链的重塑,种植园里藏着农户的实践智慧,村委会的座谈会则暴露了产业协同中的堵点。接下来,队员们将结合调研结果,撰写包含“数字化种植指南”“电商营销方案”等内容的调研报告,并计划联合学校设计学院,为罗田板栗打造特色包装,让这颗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板栗,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。
图为讲解员向队员介绍罗田板栗罐头。 张晓曼 供图
图为队员观察板栗树生长状况。 张晓曼 供图
图为两名队员讨论罗田板栗产业振兴新方。 张晓曼 供图
发布于:湖北省股票杠杆开户平台,股票配资专业网,好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